中风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,在治疗和日常的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。

1.中风的早期要经常变换体位。
中风病人急性期要经常变换体位,每2小时翻身一次,体位变换可以防止出现压疮及预防肺部感染。偏瘫患者多愿意向患侧卧位,因脑卒中早期瘫痪肢体多有感觉障碍,患肢长时间受压,不感痛苦,但实际上患侧肩关节与髋关节的长时间压迫,极易产生患肢肩、髋关节的疼痛与挛缩,为日后功能恢复带来隐患。因此,应仰卧位、健侧卧位、患侧卧位三种体位经常变换为佳。
2.哪些情况不能翻身或变换体位?
脑卒中急性期下列情况禁忌翻身: ⑴头部向前轻屈即出现瞳孔散大。 ⑵病变侧瞳孔散大,对光反射消失。 ⑶呼吸不规律,忽快忽慢,忽深忽浅。⑷频繁呕吐。 ⑸频发全身痉挛。 ⑹低血压。收缩压在13.3kPa(100毫米汞柱)以下。 ⑺双侧弛缓性麻痹。 ⑻去大脑强直发作(四肢阵阵挺直,角弓反张)。 ⑼发病后1小时内深昏迷。

3.脑卒中发病后几天可以坐起来?
脑卒中病人或家属经常问医生:“我什么时候可以坐起来?”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 ⑴脑卒中急性期昏迷者,要等意识清醒才能起坐。 ⑵脑卒中发病后有些嗜睡,说明有脑水肿,一旦嗜睡好转或消失,可以起坐。 ⑶脑卒中发病后意识一直清醒,说明病情不十分严重,脑出血约一周左右可以起坐,脑梗塞2-3天即可起坐。 昏迷时间过长或由于各种原因所致长期卧床者,起坐时不能太急,头部与躯干位置的抬起要逐渐进行,不可操之过急,由15°→30°→45°→90°不等,后背用枕头或被子垫起,有靠背架或靠背床更好。起坐的时间要逐渐增加,每次起坐时间由10分钟→20分钟→30分钟。每天起坐2-3次。 卧床时间过久,心肺功能衰退,突然起坐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,即起坐时突然血压下降,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出汗、面色苍白等,此时应即刻让病人平卧则可以好转,随着起坐训练的进行,以上情况可逐渐消失。
4.为什么要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?怎样进行?
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,是预防关节挛缩的主要手段。如肩关节三周内不活动,就可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,引起疼痛,从而使活动受限,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肩关节挛缩。关节的被动活动开始越早越好,其原则为: ⑴病人取舒适卧位,全身放松。 ⑵被动活动手法要轻柔,缓慢,避免暴力。 ⑶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循序渐进。 ⑷被动活动应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,如肩上举150-170°;肩前屈70-90°髋前屈80-90°;肩后伸40°,髋后伸5-10°;肩外展80-90°,髋外展35-45°;肩内收20-40°,髋内收20-30°;肩旋外40-50°,前臂旋外80-90°,髋旋外45°;肩旋内70-90°,前臂旋内80-90°,髋旋内45°;肘屈曲135-150°,腕屈曲50-60°,膝屈曲130-140°,踝屈曲0-35°;肘伸展5-10°,腕伸展35-50°,膝伸展0-5°,踝伸展0-25°;踝外翻0-20°等,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。若活动时引起疼痛,可用温热等物理疗法,缓解疼痛后再进行。 ⑸关节的被动活动每日2-3次,每次各关节活动5回。 ① 上肢的被动运动:肩关节上举、前屈、后伸、外展、内收、旋外、旋内。肘关节屈曲、伸展。腕关节背伸、掌屈。手指屈曲、伸展,拇指外展。 ② 下肢的被动运动:髋关节屈曲、伸展、内收、外展、旋外、旋内。膝关节屈曲、伸展。踝关节背伸、底屈、内翻、外翻。足趾屈曲、伸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