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某,女,63岁,陕西礼泉。门诊号:9168997
主诉:反复上腹疼痛伴寒战、发热8月余。
现病史:2003年因“胆囊结石伴胆囊炎、胆总管结石”于外院行开腹胆囊切除、胆总管切开取石、T管引流术。2021.06.14因“反复上腹疼痛伴寒战、高热1年,加重1周”入我院,上腹MR示肝门部胆管泥沙样结石伴狭窄,肝内胆管扩,左肝内胆管结石。增强CT示左右肝管汇合处肝总管增厚,伴异常强化,考虑肿瘤性病变,左肝内胆管结石。2021.06.22在全麻下行腹腔粘连松解、胆管探查取石、胆总管狭窄段切除、胆肠吻合术,术中镜下取净肝内结石。术后病理考虑胆管增生,恶性证据不足。2021.12.13及2022.01.09均因“反复上腹疼痛伴发热”入院,诊断:肝内胆管结石、胆管炎,给予抗感染、保肝、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。此后反复上腹疼痛伴发热,且发作频繁,严重影响生活,期间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等效果不佳。2022.07.26慕名来到省名中医赵晓平教授门诊。上腹部B超(2022-07-26)提示:肝内胆管扩张,最宽约4.2mm,其内可见一大小10mm的强回声,后伴声影,肝门部及肝内胆管结石形成。
西医诊断:胆囊切除术后;胆肠吻合术后;肝内胆管结石形成;
中医诊断:胁痛(气滞痰凝 脾虚湿阻)。
治则:理气化痰 健脾除湿
处方:
醋柴胡 12g 醋郁金 12g 黄芩 15g 金钱草30
海金沙15g 木香12g 白芍15g 牡丹皮12g
党参15g 莱菔子30g 干姜9g 麸炒白术15g
甘草6g
二诊(2022.08.23)
患者诉腹泻,大便不成形有泡沫,2-3次/日,发热较前次数减少,右上腹疼痛程度较前减轻,胃部胀满感,偶有反酸,食纳可,夜休一般,小便正常。舌质淡,苔厚腻,脉沉细。继用小柴胡汤加减。
醋柴胡 12g 醋郁金9g 党参30g 黄芩9g
姜半夏12g 生姜皮9g 大枣12枚 当归12g
黄芪30g 莱菔子30g 麸炒白术15g 甘草6g
三诊(2022.09.20)
患者自诉发热较前明显减轻,胃部不适,食纳欠佳,口干,大便偏稀,小便正常。舌质淡,苔黄厚腻,脉沉细。方药如下:
醋柴胡 12g 醋郁金9g 党参30g 黄芩9g
姜半夏12g 苍术12g 茯苓12g 金钱草30g
黄芪30g 莱菔子30g 麸炒白术15g 甘草6g
四诊(2022.11.08)
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,无口干口苦,食欲较前明显改善,偶有失眠,二便正常。舌质淡,苔白腻,脉弦滑。方药调整如下:
醋柴胡 12g 醋郁金9g 党参30g 黄芩9g
姜半夏12g 苍术12g 茯苓12g 金钱草30g
黄芪30g 莱菔子30g 麸炒白术15g 海金沙30g
红藤30g 甘草6g
行腹部B超(2022-11-08本院):肝内胆管稍增宽,肝总管内径3.5mm。诊断:肝内胆管稍增宽。

分析:
小柴胡汤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和解少阳病的经方,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,反复发作。患者两次手术,术中改道,生理结构破坏,术后出现反复腹痛,寒战高热,体温高达39℃,加上手术,损伤元气,胃肠功能减退,吸收不良,就诊时体重不到45公斤,腹部B超提示肝门结石,情绪低落。就诊时精神极差,有气无力,形体消瘦,口苦口干,不思饮食,舌质淡苔少而腻,双脉沉细无力,中医辨证证型(气滞痰凝 脾虚湿阻)。
小柴胡汤是临床常用方剂,使用频率较高,据研究能治疗现代疾病70余种,药理研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,被誉为“免疫调节剂”。方中柴胡苦平,入肝胆经,透泄少阳之邪,疏泄气机之郁滞,郁金协柴胡,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;黄芩苦寒,清泄少阳半里之热,柴胡之升散,黄芩之降泄,一升一降,气机通畅,胆气犯胃,胃失和降,佐以半夏、生姜降逆止呕,正气虚弱,佐以黄芪、党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,莱菔子消食导滞,海金砂、金钱草、鸡内金疏肝解郁、理气化痰且具有溶石排石之功效,甘草扶正调和诸药,本方具有理气化痰,健脾除湿之功效。
该患者治疗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加减,结合现代研究,尊古而不泥古,创新而不离宗,既解除反复腹痛高烧之痛苦,又攻下肝门之结石。目前患者饮食正常,精神良好,体重已达54公斤,服用中药后连续四个月无腹痛高烧,一切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