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通过药房代煎中药也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,因为在中药房代煎的中药基本上是通过机器进行熬制的,并不会对药物的药效产生影响。但是如果没时间或者其他条件限制,对于中药我们还是建议最好通过手工方法进行熬制。原因有以下几点:
一、中药方剂的煎煮时间有多有少,比如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煎煮10分钟以上就行,补肾或者健脾胃的中药一般煎煮时间久一些,需要40分钟以上,但是药店煎煮中药属于流水线作业,时间不能把握的这么灵活。
二、中药方剂煎出来的汤剂是要全部喝掉的,但是药店煎煮的中药,每副中药只能分成两个药袋来装,药袋的容积有限,会导致很多药液被扔掉影响药效。
如果没时间,条件有限可以选择药房煎药。有时间尽量自己回家用传统的方法煎药,时间长了些也麻烦些,但能尽最大程度地保证药效,让身体更快地好起来。
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凡服汤药,虽品物专精,修治如法,而煎者卤莽造次,水火不良,火候失度,则药亦无功。”
陶器、砂罐子最好,不锈钢亦可,铁锅、生锈的锅会影响药效。
陶瓷容器的化学性质稳定,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。铁锅等金属容器容易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,直接影响疗效。
无需清洗,切勿浸洗。大量清洗容易把药物的有效成分洗掉,细小的药物如火麻仁、五灵脂等在清洗过程中容易被冲走,直接影响疗效。若觉得草药中有泥沙,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。
中药煎煮过程中,浸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,直接关系到药方的疗效。
【水量】
水量以没过药面为宜
【时间】
一般以 30~60 分钟,药材浸透为好;较花、草、叶而言,根茎、种子、果实及矿石、甲壳类药材浸泡时间稍长些。
【水温】
芳香易挥发或容易吸水的饮片,宜用凉水浸泡;质地坚硬黏稠、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,宜用温水浸泡;一般夏天用常温的水、冬天用 25℃的水浸泡;注意,不宜使用 60℃以上的热水浸泡,容易使药物有效成分挥发。
【水量】
水应浸过药材面 2~3 cm为佳,或者轻轻摁住药材,水面刚好漫过手背;另外,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,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,要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,再开始煎煮。
【煎法】
中药汤剂每煎煮 1 次时,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 45%,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 3 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 90%左右,如果药物只煎煮 1~2 次,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 30%~55%,补益药的损失就更多。故一般煎煮2~3 次为佳。
【头煎】
武火煮沸→文火(20~30 分钟)→滤一碗。
【二煎】
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→文火(15~20 分钟)→滤第二碗。
煎好药物后,要将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煎好的药液混合,再分碗服用。这样,药中既有前十几分钟析出的成分也有后几十分钟析出的成分,疗效比较全面。病在下焦、厚重的药物相应增加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;病在上焦、芳香解表类药物则相应减少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。
【先煎】
针对一些有毒的或者是滋补类的药物等。
滋补调理药需先煎: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,要熬出有效成分的话需要长时间熬煮。如:生龙骨、生牡蚜、龟板、鳖甲、磁石、生石膏等药物。
有毒性的药物需要先煎:比如,附子,其中乌头碱是有毒性的,但只需要提前煎煮一个小时左右,乌头碱就可以被破坏,煎后可以先尝一下附子,以不感到麻口为好。
【另煎】
另一个罐子、直接煎好,最后再和其他药物的药汁一起混合服下。
名贵中药要另煎:为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,防止同煎时被其他中药吸附,尽量减少损失,如鹿角、羚羊角及人参、西洋参、枫斗等,宜单独煎汤,再将药液与煎好的汤药混匀服用。
【后下】
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要后下:多系花、叶、全草等,比如茬香、佩兰、白寇仁、砂仁等,防止药物有效成分过早挥发。
【包煎】
花粉类药物、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、药物细粉,如蒲黄、葶苈子、黛蛤散等均应包煎。
含淀粉较多的药物,如浮小麦、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,也需包煎。附绒毛药物,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,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,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,常见药物如旋覆花、枇杷叶等。
【烊化】
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需要烊化,如阿胶、龟版胶、鹿角胶、饴糖等,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,再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。
【冲服】
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,如牛黄、三七粉、羚羊角粉、朱砂、硇砂等,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。鲜药,如鲜竹沥汁、鲜生地、鲜芦根等,也需要按医嘱取汁冲服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后服药;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药而后食;病在四肢血脉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饱食而在夜。”
汤剂一般每天一剂,分早晚二次服用,具体时间一般为早上 9 点一次,下午 4 点一次。病在上焦,宜食后服;病在下焦,宜食前服;补益药和泻下药,宜空腹服;安神药宜临卧服;对胃肠有刺激的,应食后服。急性重病则不拘时服,慢性病应按时服,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。
【温度】
汤剂大多需温服。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。一般来说,寒剂宜冷服,适用于热证。热剂宜热服,适用于寒证。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,服后盖好衣被,吃热粥,助出汗,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。
《本草纲目》在“服药食忌”中明示:“凡服药,不可杂食肥猪犬肉,油腻羹脍,腥臊陈臭诸物。凡服药,不可多食生蒜、胡荽、生葱、诸果、诸滑滞之物。”
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:烟酒,忌食辛、辣、油、腻和生冷食物、忌暴饮暴食;皮肤病患者应忌,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;若与西药联用,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;小儿、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。
此外,尚有汗后避风,以及慎劳役、戒房事、节恚怒等,以防“劳复”“食复”。
本文转载自:“赵晓平教授工作室”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