蛛网膜下腔出血指的是脑底部或者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,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。一项由WHO组织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发现,在中国,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仅为2.0/10万。但此病病势凶险,院前病死率极高,我国院前患者尸检率极低,有可能严重低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际发病率。
1.发病前表现
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前可以没有任何表现,如果有症状的话,多半是因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引起的“压迫症状”:如“偏头痛”或“眼肌麻痹(眼球运动障碍)”等。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“高血压性脑出血”的原因不同,所以发病前不一定有高血压,发病时血压也不一定很高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时,往往伴有一些诱发因素:如体力活动、剧烈运动、情绪激动、用力咳嗽、用力排便、饮酒后激动、突然跌倒、性生活等,在这些情况下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血压波动。
2.发病时表现
1)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
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大多数为突然起病,突发性头痛。头痛剧烈,经常被描述为“这辈子前所未有的头痛”。开始局限于一个部位,以后很快波及全头部,并可延及颈项部及背部疼痛,有的还可出现下肢疼痛。这是因为血液沿着蛛网膜下腔扩散,对脑脊髓膜和脊神经构成刺激的缘故。
2)颈项强直
由于出血波及之处主要在蛛网膜下腔,所以脑膜刺激现象比较明显,除了剧烈头痛,还常常出现颈项强直。这是由于支配颈部肌群的神经受到刺激后,引起的颈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和疼痛,颈部僵直,活动受限,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感,下颌(下巴)不能贴近胸部。
3)伴随症状
①与头痛伴随的主要是恶心、呕吐,不少病人因头痛剧烈而烦躁不安;
②大脑半球表面的出血可以引起抽搐;
③颅脑底部的出血可以出现脑神经损害,而有眼肌麻痹、复视等表现;
④如果出血量较大,病人可以迅速出现意识障碍,轻者意识模糊,重者昏迷。
⑤由于出血很少破入脑实质,所以偏瘫等局限性脑损害的症状较少见。
3.影像学检查
1)头颅CT平扫
CT是SAH诊断的首选。
2)CTA
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7%~100%,特异度为79%~100%。动脉瘤的大小、部位和影像设备质量影响着CTA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。
3)MRI和MRA
MRI也是确诊SAH的主要辅助诊断技术。
4)DSA
DSA是明确SAH病因、诊断颅内动脉瘤的"金标准"。
4.一般情况处理
a.严格卧床,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,床头抬高15°~30°以降低颅内压,减轻脑水肿;
b.病室定时通风换气,保持安静、温湿度适宜,光线柔和;
c.保证营养素的供给,以增强机体抵抗力;
d. 满足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需求;
e. 对精神症状明显者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;
f.对于高热患者及时采取降温措施。
5.预防再出血
a.鼓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,限制探视;
b.避免不必要的搬动,翻身时动作要缓慢,避免过早活动、剧咳;
c.保持大便通畅。协助患者每餐前适量饮水,给予低盐、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,多吃新鲜水果、蔬菜等,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。
6.预防
d.a.SAH 病死率很高,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查,以明确病因,及时治疗。
e.b.动脉瘤、高血压、吸烟、酗酒等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,滥用多种药物,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。
f.c.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动脉瘤性SAH者,建议做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。
g.“蛛网膜下腔出血”可防可治,早期的有效识别和干预,不仅可以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,甚至就是可以挽救一条生命。